(记者黄苏  成龙)今年以来,学校在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同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推动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截至6月30日,教育厅平台数据显示,我校今年本科毕业生共3914人,就业率78.23%,稳居全省本科高校第2名、民办本科高校第1名。    

 

高度重视,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健全校长、书记直接抓,分管副校长认真抓,就业部门牵头抓,学工、教学、创新创业、团委等部门联动协力,二级学院主动作为,辅导员、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论文指导老师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全面落实“就业工作责任状”。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单位的院长、书记、系主任进行约谈问责,动真格限期整改,年度考核一票否决。每天线上审核三方就业协议、调整改派等业务,就业率每日一报、一日一清、每周汇总。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友平台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就业。建筑工程学院利用这些资源,解决了近30%毕业生就业问题。

 

创新方法,全面开展线上就业指导  

学校积极发布招聘信息,举办空中直播宣讲会,将“面对面”改为“线连线”一站式招聘在线服务,促进求职者与企业在线互动。在线为毕业生撰写求职简历、职业规划进行指导服务,为毕业生网络办理一切就业指导工作。与中国南方人才市场联合举办网络招聘会,联合“就聘了”举办网络招聘月活动。二级学院组织线上招聘会11场,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岗位24149个,人均6.1个。

 

搭建平台,创业带动就业  

构建教学、科研、学工、团建、就业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课程教学、学科竞赛、创新训练、社团活动、创业孵化五大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社团活动和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凡有创业愿望的毕业生,学校推荐参加一次免费创业或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学院提供指导和扶持服务;教务部门酌情给予学分奖励。二是夯实课程教学基础。建设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形成课堂教学、大讲堂、在线课程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元多样多层的创新教育模式。三是积极开展双创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四是大力推进以赛促创,形成了学校高度重视、师生广泛参与、竞赛成果丰富的良好局面。2019年,我校学科竞赛活动获得222个省级及以上项奖。    

 

个性化服务,精准帮扶困难学生  

学校坚持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帮扶。建立未就业学生帮扶动态台账,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岗位推荐精准帮扶。为困难毕业生开展“四个一”活动,每月与毕业生谈一次话、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日提供一个对口就业岗位、每月开展一次就业指导咨询。同时做好心理辅导。实现帮扶就业68人,占210名有就业困难学生32.38%。    

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以广东省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打造“新工科”专业集群。丰富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大创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职业证书等实践模块内涵,形成分层次、模块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了“中兴”“蓝盾”两个产业学院和粤嵌众创空间、园大智能等多个校内产业基地。建立54个教师工作室,每年近2000名学生参与面向生产一线的训练。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促进三大课堂融合,形成教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环境育人的长效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格局。积极推进“三全育人”,把德智体美劳要求落实到学分、落实到校历。设立素质教育拓展课程学分,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专业竞赛等方面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依托,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知行合一,基础知识较扎实,信息化素养较高,实践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思路,引企入校深度参与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产业行业标准驱动课程改革。推进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未来2-3年,将再建立智能制造、材料成型等多个产业学院。    

学校始终坚持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作为学生创业就业的导向。培养学生既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又有仰望星空的崇高理想。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明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珍惜就业机会。宣传基层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参与“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报考研究生、公务员,接受祖国挑选。    

学校始终坚持把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继续坚持把好招生关、培养关、就业关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关,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实践教学,严格评价体系,严把培养质量关。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严把出口关。    

学校始终坚持把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抓实抓好。建立党委学生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辅导员、班导师、助理辅导员三支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队伍。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帽峰创谷,引导学生建立创业团队,入驻创客中心,引入企业与学生联合成立创业公司。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工共管的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开创我校就业工作新局面。